斯土斯民與斯文—中學社會領域課程發展史
圖書全文 | |
主要題名 | 斯土斯民與斯文—中學社會領域課程發展史 |
書名 | 斯土斯民與斯文—中學社會領域課程發展史 |
叢書名 | 臺灣中小學課程發展史系列叢書 |
作者 | 朱美珍;何思瞇;李麗玲;陳國川;陳豐祥;鄧毓浩 |
出版/發行者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出版中心 | 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 |
出版年月 | 2020/03 |
出版地 | 新北市 |
出版國別 | 臺灣 |
關鍵字詞 | 課程發展;中小學教育;社會領域 |
ISBN | 9789865444709 |
GPN | 1010900473 |
語文 | 中文 |
授權狀態 | 未授權 |
章節標目
標題 | 頁數 |
---|---|
第一章 緒論/陳國川 | 1-22 |
第一節 社會領域學群的出現及其學科範疇 | 3-11 |
第二節 分科與合科的爭議 | 12-18 |
第三節 本書內容架構 | 18-19 |
參考文獻 | 20-22 |
第二章 國中歷史課程的發展/陳豐祥、何思瞇 | 23-95 |
第一節 課程目標的發展與特色 | 25-40 |
第二節 教材大綱的發展與特色 | 40-50 |
第三節 教科書的編撰與內容特色 | 50-69 |
第四節 教學法與教學評量的特色 | 69-85 |
第五節 小結 | 85-89 |
參考文獻 | 90-95 |
第三章 國中地理課程的發展/陳國川、李麗玲 | 97-162 |
第一節 課程目標的發展與特色 | 99-112 |
第二節 教材大綱的發展與特色 | 112-130 |
第三節 教科書的編撰與內容特色 | 130-141 |
第四節 教學法與教學評量的特色 | 142-152 |
第五節 小結 | 153-157 |
參考文獻 | 158-162 |
第四章 國中公民與道德課程的發展/鄧毓浩、朱美珍 | 163-244 |
第一節 課程目標的發展及特色 | 169-179 |
第二節 教材大綱的發展與特色 | 179-191 |
第三節 教科書的編撰與內容特色 | 192-229 |
第四節 教學法與教學評量的特色 | 230-238 |
第五節 小結 | 238-240 |
參考文獻 | 241-244 |
第五章 國中社會學習領域課程的發展/鄧毓浩、朱美珍 | 245-314 |
第一節 課程目標的特色 | 249-257 |
第二節 分段能力指標與基本內容 | 257-273 |
第三節 教科書的編撰與內容特色 | 273-301 |
第四節 教學法與教學評量的特色 | 301-310 |
第五節 小結 | 310-312 |
參考文獻 | 313-314 |
第六章 高中歷史課程的發展/陳豐祥、何思瞇 | 315-409 |
第一節 課程目標的發展與特色 | 317-339 |
第二節 教材大綱的發展與特色 | 339-355 |
第三節 教科書的編撰與內容特色 | 356-382 |
第四節 教學法與教學評量的特色 | 382-399 |
第五節 小結 | 399-403 |
參考文獻 | 404-409 |
第七章 高中地理課程的發展/陳國川、李麗玲 | 411-484 |
第一節 課程目標的發展與特色 | 414-432 |
第二節 教材大綱的發展與特色 | 432-451 |
第三節 教科書的編撰與內容特色 | 451-463 |
第四節 教學法與教學評量的特色 | 463-474 |
第五節 小結 | 475-479 |
參考文獻 | 480-484 |
第八章 高中公民與社會課程的發展/鄧毓浩、朱美珍 | 485-585 |
第一節 課程目標的發展與特色 | 489-503 |
第二節 教材大綱的發展與特色 | 503-536 |
第三節 教科書的編撰與內容特色 | 536-571 |
第四節 教學法與教學評量的特色 | 572-578 |
第五節 小結 | 578-581 |
參考文獻 | 582-585 |
第九章 結論/陳國川 | 587-611 |
附錄 中學社會領域課程發展大事記/鄧毓浩 | 613-6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