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 小
  • 中
  • 大
  • 粉紅版
  • 藍色版
  • 綠色版

簡易/進階查詢

查詢範圍:
  • 所有來源
  • dtd_國際教育訊息
  • dtd_圖書全文
  • dtd_研討會論文
  • dtd_期刊論文
  • dtd_研究計畫及報告
現在位置首頁 > 詳目
doImage
  • 放大
  • 下載
  • 下載
期刊論文
刊名教育資料與研究
專輯名稱社區行動課程之建構—互動俗民誌取向(下)
卷期0:55
篇名互動俗民誌取向之社區行動課程:「金山國小」課程發展與教學創新之研究
起訖頁16-27
作者陳麗華;王鳳敏;陳烘玉
出版/發行者國立教育資料館
出版年月2003/11
出版地臺北市
出版國別臺灣
語文中文
ISSN10243058
關鍵字詞九年一貫課程學校本位課程課程統整互動俗民誌Storyline教學模式社區參與學習
章節標目一、前言(頁17);二、本課程方案理論的探究(頁18-20);三、金山國小歷史的概述(頁20-21);四、「舊金山,新老街」焦點議題的概述再分析(頁21);五、本課程方案耕耘的歷程(頁21-24);六、本課程方案成長的軌跡(頁25-26);七、結語(頁26-27)
摘要本校自九十學年度第二學期開始,在台北市立師範學院陳麗華、王鳳敏二位教授指導下,運用Storyline的教學理念,採用「互動俗民誌」的研究取向(an Interactional Ethnographic Approach),於九年一貫課程統整(語文、數學、社會領域、藝術與人文)、學校本位課程(金包里老街)之架構下,推動「互動俗民誌取向之社區行動」課程方案,以四年級教室與社區的課程研究實例。本方案以互動俗民誌取向和Storyline的課程發展模式進行,教師掌握時機,讓學生及老師共同探究社區新興的重要議題,以循環式的課程發展模式建構知識,並以實際的課程實施,落實於社區學習、探究社區議題,採取社區行動,解決問題,增加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間的互動關係,讓學生在多元、創意的學習歷程中,發展其「學習風格與多元智慧」,進而因為其童年學校學習經驗而認同其生長的家鄉,我們相信這種認同情感,將會因為時空因素的催化,二、三十年後,轉化為建設家鄉的動力。此一課程方案讓本校在「課程統整」、「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和「社區總體營造」三大重要內涵中,對本校師生之課程發展與教學活動創新,帶來極大的變革,我們亦發現,本方案的實施能掌握「課程統整」與「協同教學」的創新精神,消弭「課程複製」、避免「九年一貫課程教科書化」的危機,讓「學校本位課程」深具特色與永續發展。本方案之特色,在於以學生為中心,把周遭的社區當作學習和社會行動的學習環境,學校教師從「社區的教育者與學習者」的角色出發,依師生互動及共同建構的觀點,藉由學生「社區參與學習」(commuity participation learning 的機會),讓學生在周遭真實世界中試驗和探索,培養學生參與社會生活的知能為公民社會的到來鋪路,造就充滿人文關懷與社區意識的公民社會,達成「社區總體營造」之理想。整體而言,「互動俗民誌取向之社區行動」課程方案,具有學生中心、學校本位、情境教學、意義學習、體驗學習、人文關懷、社區意識、社區總體營造等特色。各校若能視其學生程度和當地的社會人文環境,將社區議題融入學校課程與教學活動之中加以實施,將可使學校本位課程呈現多元風貌與豐富意涵,為九年一貫課程的實施,開啟無限生機。
授權狀態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