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 小
  • 中
  • 大
  • 粉紅版
  • 藍色版
  • 綠色版

簡易/進階查詢

查詢範圍:
  • 所有來源
  • dtd_國際教育訊息
  • dtd_圖書全文
  • dtd_研討會論文
  • dtd_期刊論文
  • dtd_研究計畫及報告
現在位置首頁 > 詳目
doImage
  • 放大
  • 下載
  • 下載
期刊論文
刊名教育資料集刊
專輯名稱國語文教育專輯
卷期0:15
篇名我國國語文教育的目標與演進
起訖頁1-9
作者王天昌
出版/發行者國立教育資料館
出版年月1990/06
出版地臺北市
出版國別臺灣
語文中文
關鍵字詞國語文教育國語教育國語運動
章節標目一、國家需要統一的語言文字;二、我國自古重視語文的統一;三、清廷決心推行國語教育;四、民國初期的國語文教育;五、兩綱四目十件事;六、抗戰時期國語運動與國語文教育;七、台灣光復初期的國語文教育;八、政府從未主張消滅方言;九、國小學生入學先教注音符號
摘要如果要全國民眾彼此意見溝通無礙,達到全國的真正統一、和諧團結,普及國民教育,推行民主政治,就應該規定一種可供全國人民共同使用的語言及文字才行。根據史書的記載可看出,我國自古以來就重視語言文字的統一,在滿清末年,「官話」就已經列入學部所訂定的學校課程中,要求全國普遍傳習了;宣統三年(西元1911年),滿清政府召開一次「中央教育會議」,會中即決議通過「統一國語辦法案」,自此以後,朝野正式以「國語」做為國家統一的標準語言的名稱。民國二年二月北京召開「讀音統一會」,在吳敬恆、王照(字小航)諸先進的主持下,制訂一套統一國語、普及教育所必須的工具--「國音字母」(即注音符號)。此外,作者在文中亦概述了抗戰時期國語運動與國語文教育、台灣光復初期的國語文教育、以及國小學生入學先教注音符號的情形。(葉孟昕整理)
授權狀態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