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 小
  • 中
  • 大
  • 粉紅版
  • 藍色版
  • 綠色版

簡易/進階查詢

查詢範圍:
  • 所有來源
  • dtd_國際教育訊息
  • dtd_圖書全文
  • dtd_研討會論文
  • dtd_期刊論文
  • dtd_研究計畫及報告
現在位置首頁 > 詳目
doImage
  • 放大
  • 下載
  • 下載
期刊論文
刊名教育資料與研究
專輯名稱全球化的教育改革
卷期0:43
篇名泰國華文教育的發展:曼谷與泰北的比較
起訖頁66-73
作者許麗鈴;余伯泉
出版/發行者國立教育資料館
出版年月2001/11
出版地臺北市
出版國別臺灣
語文中文
ISSN10243058
關鍵字詞泰國華文教育曼谷泰北
章節標目壹、前言(頁66-67);貳、文獻探討(頁67-68);參、曼谷與泰北地區華文教育的歷史分期(頁68-71);肆、一項弔詭的研究發現(頁71-72);伍、結語(頁72-73)。
摘要泰國的華文教育有兩大脈絡,一支從廣東沿海(講潮州話為主)到達曼谷地區,屬於經濟性移民;一支是前國民黨軍,從雲南取徑緬甸輾轉入境泰北,屬於戰爭性移民。本文比較這兩大華文教育脈絡的歷史分期及其意義後,發現一個弔詭的結果:曼谷地區於1949年至1974年進入「再度泰化期」,泰國政府以反共的理由禁止華文教育,但相反的是同時期的泰北地區,雖然也持反共立場,但是卻允許華文教育。1975年泰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與臺灣斷交,曼谷地區以「反共」禁止華文教育的理由減弱,華文教育從此進入「逐漸復甦期」,但相反的是同時期的泰北地區,卻因華人游擊隊平定泰北共產黨軍隊(苗共),「反共」理由不再,泰國政府卻沒收「華文學校」,打壓華文教育。這個弔詭的結果顯示:同樣基於「反共」的理由,對曼谷地區與泰北地區的華文教育,卻產生完全相反的後果。根據這項結果,本文重新評估有關八十年代「送炭到泰北」的相關論點。
授權狀態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