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 小
  • 中
  • 大
  • 粉紅版
  • 藍色版
  • 綠色版

簡易/進階查詢

查詢範圍:
  • 所有來源
  • dtd_國際教育訊息
  • dtd_圖書全文
  • dtd_研討會論文
  • dtd_期刊論文
  • dtd_研究計畫及報告
現在位置首頁 > 詳目
研究計畫及報告
計畫名稱春秋公羊疑義研究—隱、桓篇
計畫主持人林文樹
執行機構教育部臺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
語文中文
摘要《論語》是弟子集錄孔子之言,《春秋》則是孔子親筆的著作,《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在位,聽訟文辭,有可與人共者,弗獨有也。至於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故要研究孔子的思想,便不能不對《春秋》有一番了解。而解釋《春秋》的有三家,即《公羊》《穀梁》和《左傳》。其中《公羊》為齊學,《穀梁》為魯學,這兩家純說經義,相同之處很多,和《左傳》偏重紀錄史事者不同,而形成了差異性很大的兩種解經派別。故研究《春秋》,又不得不先對他們做一番探討。漢初,講《春秋》者以《公羊》為盛,自胡毋生和董仲舒發始,而至後漢何休為公羊家說作一次統整,寫成了一部《公羊傳解詁》,但其中多異議可怪之論,有許多義理的發揮,並非《公羊》傳義所有。且不論注家背離傳義,若克就《公羊》傳文而言,《公羊》解經也是有疑義之處甚多,很難說是符合孔子寫作《春秋》的原意。本文的研究,便是將對《公羊》一些誤釋經義的地方,進行析論,依據相關文獻的互證,提出合理的義理判斷。透過對這些疑義的析論,或可以更接近《春秋》經文的本義,更可以把握孔子學說的原貌。

本文寫作,是依《春秋》經文的次序,在《公羊》傳文解釋經義有疑滯之處,便參酌眾家之說,進行論述,主要是以綜合經文文義為準,至於史事,若無確實反證,大致上是以《左傳》的記載為主。如此逐條分別考釋,期對於《春秋》文辭義理,能有適當的折衷。

授權狀態已授權

章節標目

標題頁數全文
  摘要1摘要.pdf
  隱公元年2-17隱公元年.pdf
  隱公二年17-23隱公二年.pdf
  隱公三年23-31隱公三年.pdf
  隱公四年32-34隱公四年.pdf
  隱公五年34-40隱公五年.pdf
  隱公六年40-42隱公六年.pdf
  隱公七年42-46隱公七年.pdf
  隱公八年46-49隱公八年.pdf
  隱公九年50-51隱公九年.pdf
  隱公十年51-53隱公十年.pdf
  隱公十一年53-57隱公十一年.pdf
  桓公元年57-58桓公元年.pdf
  桓公二年59-62桓公二年.pdf
  桓公三年62-63桓公三年.pdf
  桓公四年63-67桓公四年.pdf
  桓公五年67-71桓公五年.pdf
  桓公六年71-74桓公六年.pdf
  桓公七年74-76桓公七年.pdf
  桓公八年76-78桓公八年.pdf
  桓公九年78-79桓公九年.pdf
  桓公十年79-83桓公十年.pdf
  桓公十一年83-87桓公十一年.pdf
  桓公十二年88桓公十二年.pdf
  桓公十三年88-89桓公十三年.pdf
  桓公十四年89-90桓公十四年.pdf
  桓公十五年90-91桓公十五年.pdf
  桓公十六年91-92桓公十六年.pdf
  桓公十七年92桓公十七年.pdf
  引用書目93-94引用書目.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