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所刊出的學術論文,展現多元且具啟發性的學術內容,每篇稿件經過嚴謹的匿名審查,作者反覆的費心修改,再經由本刊編輯委員會全體委員複審及討論後,決議刊載以下三篇論文。三篇論文在領域上,分屬「教育政策與制度」、「師資培育與教師專業發展」及「課程與教學」等領域,探討德國教育政策與制度、教師課室評量,以及議題融入課程等豐富的教育議題;在研究取向上,分別採取文件分析、深度訪談、教學實驗、調查研究等多元的研究方法。本期論文研究主題多元,每篇皆為值得一讀的佳文,希望藉由研究成果提供教育政策更多的省思與體悟。茲簡述各篇亮點如後。
第一篇「德國如何鞏固早期化教育分流體制」,透過文件分析法,蒐集德國政府法典、德國政府與研究機構之評估報告、工商業界調查報告、職場資訊與產業動態等與分流體制相關之文件,試圖梳理德國早期分流制度發展沿革和調整進程,有助於理解德國在分流體制之政策與作法。德國的分流制度針對不同性向與能力的學子「因材施教」,建立世界典範的職業教育,真正達成「行行出狀元」的成就;然而該教育分流體制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亦有其挑戰與批評聲浪,也無法全然避免社會再製現象,是值得進一步留意之處。「它山之石,可以為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深入剖析德國典範性職業教育,從而建構早期化分流政策的合法性,或許能為臺灣的教育政策與制度提供些許啟發。
第二篇「從政策、學校與社群探究教師課室評量的實踐」,透過對教師的深度訪談,以瞭解十二年國教課程理念與目標能否順利轉化至教學現場課室評量的實踐。研究發現教師課室評量的實踐的確受到入學考試、縣市的課程領導、學校氛圍與教師社群的影響,特別是在國高中端重視升學主義的情境脈絡下,多數教師欠缺課室評量的實踐知能,然而有助於打破此種困境的解方,是當教師社群具有探究與反思的氛圍,就能調節高風險測驗的壓力,具體實踐課室評量以落實課程理念與目標。研究結果對於當前仍舊重視升學主義的教學現場,提供了對課室評量甚為有用的指引,若能將學習結果的評量,逐漸轉化為評量即學習與促進學習的評量,應能對提升教師課室評量的知能有所助益,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進一步參考!
第三篇「環境不正義之協商日常:探討議題融入田野踏查課程模組之學習成效」,以「環境正義」融入田野踏查之「5+1階段」課程模組,探究該課程對大學生學習經驗與課程觀點之影響。藉由混合研究法之資料蒐集,研究結果發現具有課程結構性、議題連貫性、學習模式多樣性之課程模組,能拓展學生視野並提升其學習體驗與學習成效,深化戶外學習與實地踏查之教育意涵。研究結果完整描述議題融入田野踏查課程之歷程,對於未來有意以田野踏查課程模組融入課程與教學之研究者,提供了以實徵證據為本的研究取向,對於引領有意推動議題融入課程模組的探討與應用等相關議題,提供可行的研究方向。
本期論文敬邀教育領域的學者專家共同閱覽,感謝本期所有作者對教育研究的投入,分享兼具學理與實務價值的佳文,期盼這些研究成果能引發更前瞻的發想,對教育政策發揮實質的影響力。也再次感謝各篇審查委員、本刊編輯委員會委員的審查意見與修改建議,以及出版中心工作同仁的努力,讓本期得以順利出刊。感謝教育領域的學者專家一直以來對《教育研究與發展期刊》的支持與關注,歡迎學界先進惠賜稿件,共同為促進臺灣教育研究而努力。
主編龔心怡謹識
2023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