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形上大學格物致知義理及其在公民科教學上的應用
| 研究計畫及報告 | |
| 計畫類型 | 個別型研究 |
| 計畫名稱 | 中庸形上大學格物致知義理及其在公民科教學上的應用 |
| 計畫主持人 | 翁志宗 |
| 執行單位 | 教育部臺灣省中等學校教師研習會 |
| 語文 | 中文 |
| 關鍵詞 | 中庸;形上;大學;格物致知義理;公民科教學 |
| 摘要 | |
| 授權狀態 | 已授權 |
章節標目
| 標題 | 頁數 |
|---|---|
| 第一章、緒論 | 1-3 |
| 第二章、中庸形上義理的探討 | 5-24 |
| 一、天道——道德創生實體 | 5-8 |
| 二、天道——道德形上根源 | 9-11 |
| 三、天道——皈依解脫呼召的依據 | 11-14 |
| 四、性體的宇宙論 | 15-19 |
| 五、誠體的顯用 | 20-21 |
| 六、形上學與宗教學 | 22-24 |
| 第三章、中庸心性之學的探討 | 25-40 |
| 一、天道性命相通 | 25-28 |
| 二、性體與性能 | 29-30 |
| 三、縱貫橫攝 | 30-32 |
| 四、誠體無息 | 32-34 |
| 五、盡性致曲 | 34-37 |
| 六、一心開二門 | 37-40 |
| 第四章、中庸內聖外王思想的探討 | 41-63 |
| 一、德性政治 | 41-44 |
| 二、誠體政治 | 44-49 |
| 三、政治道德主義 | 50-52 |
| 四、人性、聖人、制度 | 53-57 |
| 五、自由主義立憲政制 | 57-58 |
| 六、有限人性、有限政府 | 58-60 |
| 七、坎陷與致曲 | 60-63 |
| 第五章、大學格物致知義理的探討 | 65-83 |
| 一、從仁心與心性到格物致知 | 65-68 |
| 二、歧出與分化 | 69-72 |
| 三、心性論到本體論 | 72-75 |
| 四、認知攝取 | 75-77 |
| 五、由智成德 | 78-80 |
| 六、良知——是非之心 | 81-83 |
| 第六章、中庸形上及大學格物致知義理在公民科教學上的應用 | 85-103 |
| 一、亦宗教亦道德 | 85-87 |
| 二、性體與慎讀 | 87-89 |
| 三、道德實體——誠體 | 89-93 |
| 四、道德的客觀化存有 | 93-95 |
| 五、逆覺體證 | 95-99 |
| 六、理體中心 | 99-101 |
| 七、道德認知 | 101-103 |
| 第七章、結論 | 105-110 |
| 一、中庸宇宙論的現代意義 | 105-107 |
| 二、中庸的政治困結 | 107-108 |
| 三、朱熹理體中心主義發展 | 108-110 |
| 參考文獻 | 111-11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