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係在追求男女平權的教育基礎下,就高中生參與家事活動的過程,並由其投入的程度來理解孩子對家事活動的認知趨向,進而探究其對家庭生活的建構及家族意識形成的思考行為。
運用家事活動的學習過程,引導學生對自己周遭的生活環境,有更確切的理解,並由個人在實際生活的環境內,體會自己的家族成員對其家庭經營的用心與耐心。觀察自己家庭的食、衣、住等生活型態,分別比較學生對家事活動的認知程度。在現行的教育型態下,學校運用有限的教育資源,把握些許的教學時間,建構成基礎的教學模式。然而課程內容是否能真正符合社會實際生活環境的需求,教案是否能滿足學生參與學習的欲望,則是現行教育機關沒有認真思考的課題。因應社會急速的變遷,教學課程必須配合時代成長,開創教育嶄新的教學方向。
我國長期處於根深柢固的重學歷觀念,導致教學務必以升學趨向為優先,在此種壓力環境下的教育體制,要讓孩子能主動參與家事活動有其先天及後天上的外在條件不足的因素存在。特別是現今社會極端對學歷偏重的認知下,所產生的偏差價值觀,導致未來教育改革的路程仍是充滿我等必須努力的課題。在整個教育體制中,每個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同,必然會有不同的教育成長環境,其所受到的限制與約束也就相產生有所差異。這種先天不同的現象,自然不是後天所能彌補,這也是教育改革推動但無法獲得完全的主要原因。雖然政府努力推展教育改革,但因現有升學路徑不明確化,導致家政及生活科技的教學內容至今仍難與社會的實際需求相呼應,也使孩子在整體的教育學習中,因無法獲得常態性的教學程序,多少會影響培育其成長的完整性。尤其是受限於教學資源的不均,家政及生活科技的教育內容中的家事活動等相關教學仍依然是要藉由教師個人的思維、意志與執行能力來推動教學工作。但是整體社會經濟的發展成效,日漸加速生活環境的資訊化程度,城鄉間基本的生活素質差距雖有縮小,但是這般的現象卻沒有完全反應在整個的學校教育體制的領域上。城鄉間在對教育內容本質,雖然在基本的要求上有所差異,但是大多數人的認知領域中?br> A仍圖存進入明星學校就學的迷思。這不僅阻礙整體教育改革的推動,使教育無法與社區融合,更會對包括家政科及生活科技等在內的非主流性教科的教學品質與成效造成某種層面的影響。但若因而就捨棄教授的動力,那麼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產生某種程度的遺憾。當我們的孩子從高中畢業後,都無法具備最基本照顧自己家居生活的能力,則一切的學習將都是沒有意義,也因而喪失教育本質的價值。所以本研究所欲探討的課題,是由孩子面對自己的家庭生活時,不僅需以自我的主觀意識來思考家事活動的內涵與真諦,也必須體會家長的立場與責任。在具備家族共同認知的前提下,找尋家庭最適宜的教育方式。
本研究依據「高中生對家事活動認知程度」之問卷調查,由臺灣地區之高中及高職的學生為調查取樣對象,旨在了解現今的孩子對家事活的理解程度,並就其教育內涵是否能因應學生自我的期待及符合家庭的需求。問卷調查之調查項目是依據家政教學指導手冊編製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