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社會環境中,家長對子女教育的責任關係與教育概念,是影響其未來整體教育成長的方向,特別是在資訊非常發達的時代下,若沒有明確的學習與教導目標,則我們孩子的成長將會受到局限,自然也就無法獲得預期的期待,甚至可能會因親子間認知落差,呈現走火入魔的情況。尤其是家長自身的教育價值觀,誤導孩子學習態度的認知與價值觀的判斷。
家族的生活形態是深刻的影響與孩子的愛情關係,生活教養是屬於家庭內基本的教育學習,也是家庭內每個人共同的責任。以愛為前提的教育行為是現代教育所推動的教育方式,運用自身的身教與言教的教導方法,來教育孩子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本研究是以臺灣地區之國中學生及其家長為調查對象,旨在了解於少子化社會環境中,容易造成對孩子的愛情沒有限界給與及期待的情況下,產生過度疼愛或管教過嚴的偏差行為。特別是青少年時期的情緒變化,導致其思惟的對立,直接的影響親子間關係的維繫,甚至決定親子間的相處與對應的好壞。
親子間的對話過程是取決於情緒性的評價,也就是相互間認知共通性的多寡,直接的影響到親子間關係的良否。身為現代人如何找尋適宜的教育學習模式,使親子間的交流能在期待的範圍內發展,是維繫未來家庭和諧重要的因素,也是創造美好將來的基本。
本研究以上述議論為基礎進行實證性的調查,探討親子間因彼此生活經驗不同,導致相互間認知的差異,甚至是否受到孩子本身的情緒性經驗的影響,而使親子間的對應產生摩擦。本研究主要的目的乃在規定之情緒性經驗下,具體的探討親子間整體的關係發展良否與彼此間的認知是否有偏差,並以親子間關係的良否為基本,就其日常生活經驗認知差異中,有偏差的部分進行討論。
本研究所使用的評量工具為「親子關係與感情認知調查問卷」,分為學生卷與家長卷二卷,調查結果以因素分析,二因子變異數分析,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各項考驗,主要情況有:
一、家庭環境差異性的調查:以學生的觀點來進行調查,將其區分為(a)富裕,(b)普通,(c)小康等三個家庭環境群。
二、生活經驗認知偏差之調查:是以親子間日常生活經驗為調查基礎,形成測定之調查項目。就生活經驗領域中之「學習」、「交友」、「遊玩活動」、「零用錢」、「環境整理」、「家事協助」、「生活諮詢」、「未來的發展」等八部分,並就經驗領域的認知程度,以「五等量表」問卷設計來區分其滿意度,期待度,及對應方法(嚴寬程度)。此項是以父親、母親及孩子為個別調查單位。
教育責任是屬於家庭共同的行為,雙親認知的交集多寡,是影響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態度,而其一致性則是決定家庭教養的主要方向。本研究獲得主要結果有:
一、孩子比較希望父母能更寬容,更放任。
二、對於孩子的實際行動的滿足度,父母認為孩子行動積極度較自己要來的差(不滿足),也就是對孩子的實際行動滿意度低。
三、上述的傾向,與家庭環境狀況有密切的關係,其生活狀況愈差者,其認知差異性愈大。
最後,本研究也依文獻探討之心得及調查結果與討論,對國中生的情緒性經驗的反應,及縮短孩子與家長間認知差異,提供家庭生活能更具備和諧健康的成長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