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旨在研擬一套通識課程架構,作為師範院校規劃通識教育的參考。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研究的過程如下:(一)分析國內外相關文獻,探討師範校院通識課程規劃的理念、課程架構的規劃和課程領域的分析,據以建立研究的理論基礎;(二)舉行師範學院教務長座談,蒐集各師範學院的實施狀況與問題;(三)根據文獻探討與教務長座談的結果,研擬出「師範校院通識課程架構」草案,並據以編製結構性訪談問卷;(四)進行訪談,廣泛蒐集學者、專家、各大學通識教育推動者對本課程架構草案的意見;(五)舉辦分區座談會,由研究小組分赴四所師範校院,進一步徵詢各校對此課程架構草案的檢討與評估;(六)最後歸納上述研究結果,提出結論以及相關建議。
本研究提出一套「師範校院通識課程架構」作為主要結論,其內容分為課程目標、課程結構和課程領域三部分。
(一)課程目標:師範校院實施通識教育,旨在培養師範生能具有恢弘的器識、人文與科學的素養、良好適應現代社會生活,使其成為熱愛生命、關心社會、胸懷世界的人。具體言之,通識教育的目標有下列五項:1.提升基礎學科的能力;2.增進認識其他學科或領域的知識與方法;3.培養統整相關知識與經驗的能力;4.培養溝通、批判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5.促進對當代社會的關懷。
(二)課程結構:師範校院通識課程的結構,根據科際整合的程度,分為「基礎課程」、「科際課程」、「統整課程」等三個層級。1.基礎課程:屬於基礎性、互補性(跨院系選修)的課程,旨在提升師範生基礎學科的素養,以及促進對非主修學科、領域的知識與方法的了解;2.科際課程:屬於結合兩種以上的學科或領域的課程,提供師範生具有不同領域學科的互動與合作經驗;3.統整課程:係指打破學科界限,以當代社會面臨的論題為核心,統整相關領域、學科的知識與方法,旨在提供師範生統整的知識與經驗,以培養整全的思考、判斷能力,以及關心社會的情懷。
(三)課程領域:通識教育的目的在培養健全的人,因此通識課程領域應以「人」為核心來考慮知識的範圍。本研究在兼顧理想與現實的條件下,將通識課程的領域分為:「本國語文」、「外國語文」、「史地」、「中華民國憲法與立國精神」、「人文與藝術」、「科學與科技」、「當代社會議題」等七個領域。每一領域所開設的學科、科目或主題,依據課程結構的層級,採主題系列方式,由各校根據設備、可用資源、師資條件、學生需求等自行規劃。
本研究針對通識課程規劃、實施和後續研究,提出以下的建議:
(一)對通識課程規劃的建議:1.通識課程規劃應落實科際整合的理念;2.統整「大學共同必修科目」與「普通課程」為「通識課程」;3.通識課程應由專責部門整體規劃;4.通識課程規劃應注意課程領域的均衡分配;5.通識課程規劃應採協同合作的方式;6.通識課程規劃應兼顧理想與現實。
(二)對通識課程實施的建議:1.通識課程的修習應有層級性和持續性;2.通識課程的實施應兼顧正式課程與潛在課程;3.鼓勵教師從事通識課程的研究與教學;4.建立課程評鑑的制度。
(三)對後續研究的建議:1.通識課程需求的評估;2.通識課程教材的發展;3.通識課程教學方法的研究;4.通識課程的評鑑;5.通識課程資源中心的建立;6.通識教育師資的培育;7.通識課程與科系結構的調整;8.通識課程與大一不分系的相關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