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教育體系中,以「學校」為革新單位,應可落實教育改革,激勵學校內的自發性。本研究選定洄瀾國小為合作學校,預期建立理想公立國小的藍圖。
本研究於83年11月展開,第一年度之工作目的在於激發意願、激盪理念並化為文字。採行之作法有:1.研究小組成員與學校教員座談;2.一對一之深度晤談;3.抽樣調查;4.成就測驗。
在創始階段之主要目標,是由師院研究小組對學校有關的現存事實進行蒐集與詮釋,再以事實為基礎,共同構思理想公立國小之發展型態,初步發現分事實面及理想面說明之:
一、事實面
(一)學校位於新開發地區,傳統風俗習慣介入因素不明顯。但社區的文教資源及正當休閒設施較貧乏,存在眾多的聲色場所,故社區文化及生活品質仍有待提升。幸好學生家長及家庭背景尚稱健全,可減少部分負面衝擊。
(二)家長以中產階級為主,在職業方面高中高職畢業者居多,且女性家長大多平時在家,較有時間與精力來關心小孩的教育;且夫妻同住佔八成以上,對學校支持意願也很高,可見家長對學校發展潛存很大助力,值得善用之。
(三)學生的人際適應大致良好且大部分喜歡上學,有助於快樂學校生活之經營;但由國語、數學成就測驗顯示,僅屬中等程度,學生的學習潛力應有再激勵的空間。
(四)服務三十年以上的資深老師與十年以下的年輕老師同為八人,在兩者之間僅有二人(扣除代課老師),兩類老師在教育態度上,確稍有差異,須再透過更多對話,產生共識,以凝聚成一個堅強的革新團體。
(五)在中華民國教育改革報告書中提出的國小教育改革重點,該校已將其中的科學、資訊、生活禮儀及文學創造等四項教育列為重點在推動,可見新教育根苗已逐漸在學校孕育成長。
二、理想面
(一)教育目標:1.學校是學生快樂生活與孕育人格之場所;2.學生須具有自信與群性;3.學生能成為民主社會中自律自治之公民;4.學生能具有多元文化觀。
(二)教育方法:1.啟導學生個人興趣能力,構思多元且有趣的活動方案;2.重視數則重要生活禮儀之實踐。
(三)教育環境:1.學習設備及資源之充實能反映師生教學之需求;2.家長社區之參與化,如協助交通安全。
(四)教育評量:1.形成性評量之使用;2.個別學生進步記錄之完整化。
(五)上級教育行政機構:1.允許學校課程表及教材作調整,以適應學生個別差異之情況;2.教師之校外進修活動及對外比賽作適度減少,給教師更多自主性時間實驗新方案;3.適度減少學校承辦之活動,讓教師更專心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