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的教育體系中,以「學校」為革新單位,應可落實教育改革,激勵學校內的自發性。本研究選定娑婆礑國小為合作學校,預期建構及孕育理想原住民國小的藍圖,與原住民教育五年計畫之內涵密切配合。
本研究於83年9月展開,第一年度之工作目的在於激發意願、激盪理念並形之於文字。採行之作法有:1.研究小組成員與學校教師座談;2.一對一之深度晤談;3.不同領域學者之訪談;4.抽樣調查;5.成就測驗。
在創始階段之主要目標,是由師院研究小組對學校有關的現存事實進行蒐集與詮釋,再以事實為基礎,共同構思理想原住民國小之發展型態,初步發現分事實面及理想面說明之:
(一)事實面
1.本校近市區,交通方便,又有青山綠水,活潑學生及加給等,教師流動率不高,且兢兢業業關心學生。
2.教育局對革新計畫之支持,以及教育工作者之認同是改革成功的關鍵。由不同角色組成之團體(如上級行政機關代表、校長、主任、教師、家長、學生)來推動,效果會更佳且較持久。
3.本校為典型的太魯閣族國小,教師若能了解太魯閣文化,將使教學及親職教育上之努力,發揮事半功倍之效果。
4.學生長遠的生涯職業觀有待啟導,須規劃更適切的學習方案,讓學生養成主動及專注的學習習慣,將更能增強學生之學習適應力。
5.大部分家長仍贊同家庭教育的重要,但因工時太長,能力不足,或信心不夠等因素,未能做到如心中的好父母,有待加強親職教育,不可絕望放棄。此外家長會仍以被動方式運作,有待加強其功能。
6.社區潛在資源豐富,有待開發與善用之。例如附近之公民營事業單位有五個,文教機構有五個,教會有四個。
(二)理想面
1.教育目標:(1)學校是學生快樂生活與積極求知之場所;(2)學生須具有自信與群性;(3)學生畢業後能持續求學;(4)學生能認同族群文化及內化成自律自治之公民。
2.教育方法:(1)啟導學生個人興趣能力,構思多元且有趣的活動方案;(2)重視幾個重要生活禮儀之實踐。
3.教育環境:(1)學習景觀參酌族群文化佈置;(2)學習設備及資源之充實;(3)家長社區之參與化:如教會教導母語。
4.教育評量:(1)形成性評量之使用;(2)個別學生進步記錄之完整化。
5.上級教育行政機構:(1)允許學校課程表及教材作適度調整,以適應學生個別差異之情況;(2)教師之校外進修活動及對外比賽作適度減少,給教師更多自主性時間實驗新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