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隨著台灣地區社會多元化腳步的趨近,族群關係教育也逐漸受到重視。教育的目的之一,在於培育具有正確族群態度與觀念之公民,而學校是族群社會化的重要媒體;兒童早期的教育是後期發展的基礎,因此小學兒童族群社會化之重要性不言可喻。根據研究,兒童族群社會化過程與其族群之大小有關,少數族群兒童之族群意識較為明顯(Phinney & Rotheram,1987)。台灣地區約有36萬的原住民,佔總人口的1.7%,在各方面都處於相對的劣勢,他們必須面對主流文化的衝擊,導致認同於污名(謝世忠,民76)。台灣正處於社會劇烈變遷,民主憲政積極推動的過程中;然而一般人對原住民仍有文化落後等刻板印象(許木桂,民78);有82%的原住民菁英都感受到漢人的歧視(陳瑞芸,民79);說國語被認為比說母語更有水準,這些都是族群偏見的明證(黃宣範,民83)。研究顯示原住民學校教育之成效相對偏低(黃茂夫,民84);原住民教育產生之不利性外部效果,為社會帶來成本負擔(黃森泉,民85e);國小教科書中充滿族群偏見(譚光鼎,民85);政府對原住民雖有「保存傳統文化,適應現代生活」的教育目標規劃,對學校亦有EPA的經費補助,但若無適當的族群社會化內涵,恐將無法達成族群融合之理想,多元文化教育也難以落實。本土化與國際化是未來教育的趨勢,國小新課程中增加「鄉土教學活動」,使原住民學童有機會認識並認同自己的族群文化,新的課程與教材中族群社會化之內涵與實施方法是否適當?能否適應當前社會需求?成為亟待探討之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