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學校體育政策——普及化與競技化/曾瑞成 | 2-72 |
壹、前言 | 2 |
貳、1987解嚴前之學校體育政策發展 | 2-7 |
參、1987解嚴後之學校體育政策發展 | 7-68 |
肆、結語 | 69-70 |
參考資料 | 70-72 |
學校體育行政組織——從分流到整合/張志堅 | 74-121 |
壹、前言 | 74 |
貳、民國成立至體育司成立 | 74-77 |
參、教育部體育司組織之發展 | 78-84 |
肆、行政院體育委員會之設置 | 84-90 |
伍、體育委員會功能之多元化 | 91-95 |
陸、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施政具體成果 | 95-100 |
柒、地方體育行政組織之發展 | 101-106 |
捌、我國中央體育行政組織再造 | 107-110 |
玖、大專院校體育組織之發展 | 111-114 |
拾、學校體育教學組織之發展 | 115-117 |
拾壹、結語 | 117-119 |
參考資料 | 119-121 |
學校體育課程與教學——從標準化到彈性化/程瑞福 | 124-194 |
壹、國民小學體育課程與教學 | 124-143 |
貳、國民中學體育課程與教學 | 143-165 |
參、高級中學體育課程與教學 | 165-179 |
肆、大專校院體育課程與教學 | 180-188 |
伍、結語 | 189-190 |
參考資料 | 190-194 |
學校體育活動——樂趣化與多元化/徐元民、蘇瑞陽、龍炳峰、文多斌、郭憲偉 | 196-274 |
壹、前言 | 196-197 |
貳、全校運動會 | 198-215 |
參、班際競賽 | 215-220 |
肆、體育表演會 | 220-224 |
伍、學生體適能 | 224-234 |
陸、運動性社團 | 235-245 |
柒、體育育樂營隊 | 245-254 |
捌、學校體育特色 | 254-267 |
玖、結語 | 267-268 |
參考資料 | 268-274 |
學校運動競賽——精緻化與國際化 學校運動人才培訓/張俊一 | 276-307 |
壹、前言 | 276-277 |
貳、培訓之沿革 | 277-293 |
參、培訓制度之現況 | 293-304 |
肆、結語 | 304-305 |
參考資料 | 305-307 |
學校運動競賽——精緻化與國際化 中等學校運動會/孫朝 | 308-327 |
壹、前言 | 308 |
貳、名稱沿革 | 309 |
參、賽會組織沿革 | 310 |
肆、賽會營運模式 | 310-311 |
伍、賽會舉辦目的 | 311-312 |
陸、競賽種類及規模 | 312-313 |
柒、全中運歷次改革 | 313-323 |
捌、未來與展望 | 323-326 |
玖、結語 | 327 |
參考資料 | 327 |
學校運動競賽——精緻化與國際化 大專校院運動會/魏香明 | 328-349 |
壹、前言 | 328-329 |
貳、全大運發展期程與演化 | 329-340 |
參、改革原則與策略 | 340-347 |
肆、結語 | 347-348 |
參考資料 | 348-349 |
學校運動競賽——精緻化與國際化 學生運動聯賽/洪瑞萌 | 350-366 |
壹、前言 | 350-351 |
貳、承辦組織機制 | 351-352 |
參、聯賽推展概況 | 353-363 |
肆、聯賽策略特色 | 363-365 |
伍、結語 | 365 |
參考資料 | 365-366 |
學校運動競賽——精緻化與國際化 海外征戰史/蘇嘉祥 | 368-385 |
王建民、黃志雄、詹雅妮 都是學生運動員 | 368-370 |
清末民初 學生選手參加遠東運動會 | 370-372 |
奧運、亞運主力 學校成員 | 372-375 |
臺灣優秀運動員 從學校出爐 | 375-376 |
學生球隊員 揚威日治時代 | 376-377 |
臺灣光復後 學校體育重要角色 | 377-379 |
1984年起學生運動員大放異彩 | 379-380 |
王思婷在學期間 迭傳捷報 | 380-381 |
舉重學生運動員 台灣之光 | 381-382 |
跆拳道隊 世大錦標賽「金庫」 | 382-383 |
大學射箭隊 世界精英 | 383-384 |
羽球學生隊員 披金戴銀 | 384-385 |
學校運動競賽——精緻化與國際化 我國大學體育團隊 世界10強/蘇嘉祥 | 386-401 |
從頭說歷史 | 391-392 |
網球是可以揚威的「金庫」 | 392-397 |
總排名跳進10名內 | 398-401 |
學校運動競賽——精緻化與國際化 我國大學生躋身世界金牌殿堂/曾清淡 | 402-410 |
學校運動場地設施——適性化與社區化/鄭志富、張川鈴、林秉毅 | 412-453 |
壹、前言 | 412 |
貳、政策與法規篇 | 412-418 |
參、場館篇 | 418-451 |
肆、小結 | 451-452 |
參考資料 | 452-453 |
學校體育與運動人才——專業化與系統化/林玫君、詹俊成、林聯喜、艾珈如 | 456-525 |
壹、前言 | 456-459 |
貳、體育運動專業人才之培育 | 459-474 |
參、體育師資之培育 | 475-500 |
肆、學校專任運動教練之培育 | 501-510 |
伍、學校運動志工之培育 | 510-517 |
陸、結語 | 518-519 |
參考資料 | 519-525 |
學校體育國際交流——讓世界認識台灣/戴偉謙、范萬宇、彭文正 | 528-544 |
壹、前言 | 528 |
貳、學校體育之國際交流發展 | 528-539 |
參、行政院體委會的規劃與作為 | 539-541 |
肆、海峽兩岸之體育交流 | 541-543 |
伍、結語 | 543-544 |
參考資料 | 544 |
學校體育學術研究——理論與實際結合/徐元民、龍炳峰、文多斌 | 546-651 |
壹、前言 | 546-547 |
貳、體育學術團體之沿革 | 547-552 |
參、體育學術研討會之舉辦 | 552-571 |
肆、體育專業刊物之出版 | 571-577 |
伍、體育學術研究殿堂——國科會體育學研究計畫之分析 | 577-589 |
陸、體育學術研究人員培育機構之設立 | 589-612 |
柒、體育學術研究專業人力之分析 | 612-621 |
捌、結語 | 621 |
參考資料 | 622-624 |
附錄 | 624-651 |
我國體育大事紀/蘇瑞陽 | 654-6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