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歷史作為一種閱讀方式——六大操作理念與中學教案編寫程序/宋家復 | 1-15 | 
|   壹、為何與如何學歷史 | 1-11 | 
|   貳、如何編寫教案 | 12-15 | 
| 如何閱讀歷史文本——方法與教學案例研析/楊秀菁;何思瞇 | 17-64 | 
|   壹、前言 | 17-20 | 
|   貳、Document-Based Lesson教學模組 | 20-31 | 
|   參、RLH教案設計在臺灣高中歷史教學的實踐 | 32-56 | 
|   肆、結論與建議 | 56-59 | 
|   參考文獻 | 60-63 | 
|   附件一:歷史思維一覽表(historical thinking chart) | 64 | 
| 「像史家一般閱讀」教學設計與實作歷程之挑戰與反思/詹美華;李涵鈺 | 65-100 | 
|   壹、前言 | 65-67 | 
|   貳、「像史家一般閱讀」教學設計之意涵與特色 | 67-74 | 
|   參、研究設計與實施 | 74-76 | 
|   肆、教學設計與實作過程之問題分析 | 76-86 | 
|   伍、綜合討論 | 86-94 | 
|   陸、結語 | 95-98 | 
|   參考文獻 | 99-100 | 
| 「堯舜禪讓」是真實的嗎?——上古聖王與「賽先生」兩個典範的對話/朱茂欣 | 101-132 | 
|   壹、問題意識 | 101 | 
|   貳、教案緣起 | 102-103 | 
|   參、教學設計 | 103-105 | 
|   肆、相關研究 | 106 | 
|   伍、如何運用這些材料 | 106-109 | 
|   陸、材料與工具 | 110-128 | 
|   柒、實作後記 | 129-130 | 
|   參考文獻 | 131-132 | 
| 孫中山是個怎麼樣的革命黨領袖?/唐裕凱 | 133-161 | 
|   壹、緣起 | 133-134 | 
|   貳、研究回顧 | 134-140 | 
|   參、為什麼要教孫中山「領導」革命? | 140-141 | 
|   肆、如何運用這些材料 | 141-142 | 
|   伍、材料與工具 | 143-157 | 
|   陸、實作後記 | 158-159 | 
|   參考文獻 | 160-161 | 
| 鄭南榕爭取言論自由與臺灣民主運動/王一平 | 165-188 | 
|   壹、迷思、問題與思考:為什麼是鄭南榕? | 165-167 | 
|   貳、脈絡中的臺灣民主運動 | 167-168 | 
|   參、對學生的挑戰 | 169-170 | 
|   肆、如何運用這些教材 | 170-171 | 
|   伍、材料與工具 | 172-184 | 
|   陸、實作後記 | 185-187 | 
|   參考文獻 | 188 | 
| 文化大革命——是社會主義理想或是奪權鬥爭?/陳正宜 | 189-218 | 
|   壹、教學解析 | 189-195 | 
|   貳、如何運用這些材料 | 196-197 | 
|   參、材料與工具 | 198-214 | 
|   肆、實作後記 | 215-217 | 
|   參考文獻 | 218 | 
| 伯羅奔尼撒戰爭使雅典民主精神崩潰了嗎?——脈絡中的雅典政治演說詞/戴志清 | 222-240 | 
|   壹、 亞西比德的言論,真的代表雅典民主精神崩潰了嗎?分析這個問題 | 222-223 | 
|   貳、史源資料 | 223-227 | 
|   參、如何運用這些材料 | 228-230 | 
|   肆、材料與工具 | 231-237 | 
|   伍、實作後記 | 238-239 | 
|   參考文獻 | 240 | 
| 韓戰救臺灣?/張百廷;陳惠珠 | 242-261 | 
|   壹、史家如何解讀? | 242-243 | 
|   貳、為什麼要教韓戰救臺灣? | 244-245 | 
|   參、如何運用這些材料 | 245-248 | 
|   肆、材料與工具 | 249-258 | 
|   伍、實作後記 | 259-260 | 
|   參考文獻 | 261 | 
| 賣國賊抑或外交家——李鴻章的重新評價/朱肇維 | 263-300 | 
|   壹、緣起 | 263-264 | 
|   貳、對李鴻章的不同研究面向 | 264-268 | 
|   參、外交脈絡中的李鴻章 | 268-271 | 
|   肆、為什麼要教李鴻章? | 271-272 | 
|   伍、如何運用這些材料 | 272-274 | 
|   陸、材料與工具 | 275-297 | 
|   柒、實作後記 | 298-299 | 
|   參考文獻 | 300 | 
| 是「棄」還是「留」?什麼影響了康熙的決定?/王應文 | 302-336 | 
|   壹、 棄留爭議之後臺灣納入清朝版圖,還有什麼問題呢? | 302-310 | 
|   貳、為什麼要教臺灣棄留爭議? | 310-312 | 
|   參、如何運用這些材料 | 312-315 | 
|   肆、材料與工具 | 316-329 | 
|   伍、實作後記 | 330-331 | 
|   參考文獻 | 332-333 | 
|   附錄 | 334-336 | 
| 要不要去臺灣?——國共內戰後的抉擇/汪栢年 | 337-363 | 
|   壹、緣起 | 337 | 
|   貳、研究回顧 | 337-339 | 
|   參、教學解析 | 339-345 | 
|   肆、如何運用這些材料 | 346 | 
|   伍、材料與工具 | 347-361 | 
|   陸、實作後記 | 362 | 
|   參考文獻 | 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