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 小
  • 中
  • 大
  • 粉紅版
  • 藍色版
  • 綠色版

簡易/進階查詢

查詢範圍:
  • 所有來源
  • dtd_國際教育訊息
  • dtd_圖書全文
  • dtd_研討會論文
  • dtd_期刊論文
  • dtd_研究計畫及報告
現在位置首頁 > 詳目
研究計畫及報告
計畫名稱我國當前高職專科技術學院課程與教材改革報告書
計畫主持人饒達欽
研究者劉昌煥鄭永福
執行機構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執行單位師大技職中心
語文中文
關鍵詞技術職業教育教材改革課程改革
摘要無可諱言的,技術職業教育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它培育企業所需的技術及實務人才,使各行各業能有不虞匱乏的人才生機。許多國外人士來台灣參觀,也對技職教育的運作及發展稱讚有加,形成教育制度中的一大特色,因此,許多開發中國家就紛紛前來取經效法,技職教育的成果受到國際人士的肯定,值得褒揚。

但是龐大數量的技職教育標的人口素質的提昇為刻不容緩之事,科技與社會的急遽變遷,使得學校教育無法及時求新求變,學以致用的理想與人盡其才的目標,愈是日漸行遠。其中,影響技職教育的教學與學生學習成效最大的是「課程與教材」的良窳及其時間性、可行性的考慮。

技職教育課程的制訂是採中央主導的方式來進行,由教育部邀集學者、專家、教師、企業界及教育行政人員參與規劃,借由開會討論的方式決定課程大綱。每次課程大綱的修訂均費時費年,雖然動員了許多人力,但是新課程公布與新教材實施後,均有不少異議之聲,良性的批判卻無法形成下一次課程改革的助力。重蹈覆轍者固有之,舊包袱新框框的架構,也因本位主義的作祟而固步自封,致衍生下列結果:

一、教育目標、課程目標與教學目標過份強調培育專門技術人才,三者目標之訂定缺乏包容性、演繹性、人文性與國際性。很少有人去檢視教學目標是否合乎課程目標的規範,同理,課程目標是否與教育目標的理念契合?也甚少關注之。因為目標一旦被設定後,就常出現陽關大道、獨木橋中自由行的現象。

二、課程內容未能與企業所需及職業工作所用者配合,以致記頌之學、手巧之術為治學首要,忽視職業道德、人文素養、工作態度(安全、秩序、衛生、合作等)等之培養,缺乏整體學習,學生只見樹之立而不具林之廣茂。

三、課程設計以升學為導向,學科本位主義濃厚,形成知識片斷、重覆贅現,或零星艱僻。影響所及,教材之撰寫是取法乎「上」(以高層級學制的教材為藍本而節縮編裁),不僅與循序漸近離異,也難以合乎學不躐等的要求。

四、各層級技職教育課程與教材在縱的方向缺乏「銜接性」,在橫的方向缺乏「統整性」的科際整合。因此,各階段課程結構的銜接有「接不上」(高職、專科、技術學院的科系無法銜接,例如:高職有資料處理科,專科及技術學院皆不設此科系,或者科目之銜接不良,常亦有之。)的情形,或有「交集再交集」(物理與電學交集,電學再與電子學交集)的現象。有時,形成學習脫節;有時,卻又一再重覆學習,失去連貫性與結合性。學生學習太多的科目,無暇瞭解技術的本義與生活的應用,只能囫圇吞棗。

五、技職教育的設科立系,未能及時配合產業結構做調整。設一個科系固然不易,但要廢一個科系更是難度更高的工程,在這樣的環境下,課程的彈性就必須充分,否則一入死胡同,怎也轉不出。

六、專業課程太多,有時,每學期專業學科數達十科數上,學生負擔過重。何況,高職每週授課時數高達37~38節,使學年學分制之實施宛如龍困淺灘。推而廣之,技職教育的學科有一千門之多,每個學科又分高職、專科、技術學院之不同水平來設計與審查?目前很難有某個單位可以轄司此業務,不同階層教材其所著重的試探、分化、專門、應用之界就難以落實。

七、課程的修訂與公布期間,延滯太久:高職課程之修定每隔十年(民五十三年、民六十三年、民七十五年)才頒布一次,難以趕上時代所需,專科學校的課程修訂也是耗時費日,將近十載矣。

八、課程大綱訂得太細,缺乏彈性,以致教材的編製常是畫蛇添足,卻又未能與相關學科統合匯整。以高職為例,民國六十三年版之高工職校課程與設備標準內容多達1900頁,民國七十五年公布的修正版又數倍於此,高達4829頁。如此,在每一領域皆有規定的情況下,教材的發展僵硬缺乏活力。反觀,日本在一九八八年公布之高工課程標準才344頁而已。

上述現象,究其原因,不外乎人、物、時、地、事諸方面的綜合交匯互相影響而成:

一、課程修訂委員均臨時授命,缺乏長期浸淫與研究的機會,一旦課程修訂完成,又由於無適當的回饋(feedback)系統與評鑑系統供給訊息,使得任務式的工作在曠隔時日後,變成青黃不接或上、下游斷層的現象。

二、社會整體參與力不足,人們對公共政策的投入不是很熱心,在此種風尚影響下,非課程執行者,其參與度顯得薄弱。特別是,企業界人士無法有充足之時間共襄盛舉與提供適切的技術文獻,誠為憾事。而各級學校教師或學者專家未能有一段較長的時間,相互砌磋,共同研擬,只憑數次會議的討論即下結論,難免有瓜不熟、蒂就落下的感覺。

三、缺乏比較性的各國技職教育課程與教材之參考,更缺乏課程與教材的上游研究性文獻做支持。因此,只能從國外現成的教科書加以剪裁、併合,形成「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也未能「轉化變易」以適合本土國情,於是橘踰淮就為枳了。

四、課程指導與規劃人才闕如,對專門工程或技藝機器嫻熟者,其教育專業與背景之素養恐不足擔當大任;而教育論理專家,也可能欠缺行職業之知能與經驗,難以週知全局,在委員名額有限與行政領導的直線作業中,對具有二者專長之學者專家常無法扮演介面性整合工作。況且職掌業務的有司若頻於走馬換將,在未有系統化課程人才培育之今日,課程規劃的香火在承傳時,必須眾擎誠摯,才能千秋鼎盛。

五、以智識主導式的課程規劃易傾向於學科本位的格局,使得專業科目林立。反觀,日本職校所安排的專業科目在三年中共約十個學科。例如:電子機械科之工業基礎3小時、實習8小時、製圖6小時、工業數理2小時、情報技術基礎2小時、課題研究2小時、機械工作2小時、機械設計4小時、電子機械4小時、電子基礎6小時。

六、缺乏融合式的課程設計,上述日本高工開設的電子基礎,係由電學、電子學二科融合而成(我國之授課時數為日本之2~3倍);至於電子機械亦係融合電子與機械之專業而成。同理,美國德州一家教材公司(CORD)在編製生物與化學教材時,採取合科設計之方式,例如:人體飲水時,先介紹身體某部位之結構,在介紹所喝的水的化學元素,將生物與化學融合在生活中教學,簡單明瞭又生動活潑,而非硬性記頌化學元素名稱。

為袪除上述弊病,或可採下列建議:

一、儘速設立課程常設發展機構,使其具有統籌全盤規劃的決策能力,訂定課程發展長、中、短期發展計畫。或者,在教育行政機構內設立課程教材發展專責單位(例如:新加坡在教育行政機構內即設有此單位),使得課程政策推行具有系統性與連貫性。

二、培育課程規劃的行政人才與學者,強化業務單位的規劃能力,另外,也培訓、儲備課程發展與教材編製的教師人才庫。

三、建立能力本位的技能指標,區分不同層級學制所需的行職業知識與技術,藉供課程發展時做為指引。

四、建立課程管理資訊系統與決策支援系統(decision support system),使各學科科目的內容分合、裁刪、併修、增減及架構調整能馭繁為簡,或有所依憑。

五、課程規劃參與人員採推薦與遴選方式行之。

六、減少管制性政策的制定,增加「自我規律性政策」的制定,使課程發展與教材制訂能授權於基層;發展區域特色,課程大綱採重點式敘述即可,化繁為簡,使其彈性化、生活化。

七、經常舉行「公聽會」,使各級學校教師及企業人士能充分表達意見,並輸入決策支援系統做為彙整與參考。

八、課程內涵應含攝系統化、自動化、管理、品保、職業道德養成、環境保育與安全衛生的概念。

九、落實職業輔導與就業安置工作,使學生能認識工作世界,從認識、試探、瞭解中加強學習,走入社會。

十、建立技職教育教材審訂的規範與流程,以裕如多元化教材與媒體的選擇。

十一、與國科會加強課程上游研究工作之合作,以獲取文獻之佐證與支持。

我國技術職業教育質與量的發展在開發中國家名列前茅,但茲值國際競爭加速,社會民主化、多元化、人本化的呼聲高漲,科技新陳代謝也加遽進行。技職教育如能及時掌握時代脈動,必可脫胎換骨,為國家人才之培育做出更多的貢獻。本文之撰係值基於此觀點,深盼志同道合者齊來效力,則技職教育美麗的天空將更明亮,其尊嚴也將更屹立不搖。

授權狀態已授權

章節標目

標題頁數全文
  第一章 緒論1-5
  第二章 問題釐清與診斷7-38
    一、文獻分析與討論7-16
    二、專家座談意見分析16-27
    三、問卷調查統計分析28-33
    四、問題釐清與診斷34-38
  第三章 改革方向與建議39-44
    一、改革方向39-41
    二、建議42-44
  參考資料45-49
  附錄一 四十四位技職教師書面意見51-101
  附錄二 當前技職教育師資、課程與教材改革芻議研究問卷10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