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 小
  • 中
  • 大
  • 粉紅版
  • 藍色版
  • 綠色版

簡易/進階查詢

查詢範圍:
  • 所有來源
  • dtd_國際教育訊息
  • dtd_圖書全文
  • dtd_研討會論文
  • dtd_期刊論文
  • dtd_研究計畫及報告
現在位置首頁 > 詳目
您目前尚無權限瀏覽數位物件,請洽系統管理員
研究計畫及報告
計畫名稱國民中學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調查研究
計畫主持人王文科
研究者王文科
執行機構教育部教育研究委員會
執行單位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
語文中文
關鍵詞資優生次級文化學校生活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討國中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現況,及其在不同個人背景變項(性別、小學教育安置)、不同家庭背景變項(家庭社經地位)、不同學校背景變項(年級別、地區別)上的差異情形,並分析國中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在教學與輔導上的啟示。

研究者編制「國中學生學校生活問卷」及「國中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訪談提綱」為蒐集資料工具,分別進行問卷調查及人種誌訪談,前者用以提供量化分析,後者用以進行質的分析。研究內容有學習態度、對學校態度、人際關係、未來展望、休閒行為、同儕行為取項和價值觀念等七項層面。研究對象以七十九學年度台灣地區一班能力優異資優班學生為母群,採分層隨機抽樣,計得男215名、女118名,合計問卷樣本333名;並以中部地區為範圍,採合目標抽樣得訪談樣本12名。問卷調查中所得資料以次數分配、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等統計方法加以處理分析,訪談資料中以校正分析歸納、恆常比較分析等方法進行分析後,有以下的發現:

一國中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的現況中,學習態度、對學校的態度、人際關係、未來展望、休閒態度接表現積極良好。學生普遍喜歡所有的學科,體育為學生最喜歡的學科,歷史則較不受喜歡。同儕行為取向以統整型居多,佔33.3%,社交型佔25.5%,冷漠型佔21.2%,主知型佔20.1%。價值觀念方面,學生最重視的學習目標為「認真讀書、準備升學」,最重視的人生目標為「做我認為值得做的任何事情」,對同儕團體的評價以「能愛護班及與學校的榮譽」最多。所從事的活動偏向靜態、康樂性最多,如看電視、聽音樂、閱讀書報。最希望從事的活動為學習電腦,餘為動態性戶外或體能活動。

二就個人背景便向探討,不同性別的學生次級文化有課程喜好程度、同儕行為學業取向、活動取向等層面有顯著差異,餘則無差異。不同小學教育安置的學生僅在休閒態度上有顯著差異,餘則無差異。

三不同家庭背景變項上,不同家庭社經地位的學生在學生次級文化各層面皆無顯著差異。

四不同學校背景變項中,不同年級的學生次級文化在學習態度、對學校態度、人際關係、休閒態度、課程喜好程度、同儕行為學業取向等層面皆有顯著差異,餘則無差異。

根據上述研究結果,本研究提出若干建議如下,以供參考:

一善用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鼓勵學生上課多發問、增加獨立研究的課程、採用適當的教學模式、不以考試為學習成效的單一評鑑標準。

二培養學生對學校的積極態度。教師應兼顧經師語人師的角色、與學生建立友善關係、提昇學生參與班級運作的自主性;學校應改善設施設備、美化校園環境、導正活動和儀式的功能,避免流於形式。

三善用學生良好的人際關係,掃除學生回歸主流的教育障礙。

四重視學生的性教育。

五重視學生生涯輔導

六培養學生正確的休閒態度,從事有益身心的課外活動,而免偏廢於學業。

七增益學生同儕行為取向的平衡,於平日培養資優學生兼重學業語活動表現的態度。

八引導學生培樣正確的價值觀念。學校應落實五育並重的理念,引導學生正確得學習觀念、落實資優教育的理念,以啟發學生潛能圍住耀教育目標、培養資優生利他思想。

九重視學生次級文化上的性別差異。鼓勵資優女生發揮潛能。

十針對不同年級的次級文化型態,分別加強輔導。

十一重視受排斥及低成就資優生的輔導。

授權狀態未授權

章節標目

標題頁數全文
  第一章 緒論1-20
  第二章 文獻探討21-72
    第一節 學生次級文化的理論基礎21-32
    第二節 學生次級文化之相關研究33-44
    第三節 國中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概況45-64
    第四節 國中資優班次級文化的可能差異65-72
  第三章 研究方法73-103
    第一節 研究對象73-76
    第二節 研究設計77-80
    第三節 研究工具81-97
    第四節 研究步驟98-100
    第五節 資料分析101-103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104-328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之分析104-109
    第二節 國中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現況之調查結果110-163
    第三節 國中資優班學生次級文化之差異性分析結果164-274
    第四節 人種誌訪談之發現275-32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329-371
    第一節 結論330-361
    第二節 建議362-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