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大小:
  • 小
  • 中
  • 大
  • 粉紅版
  • 藍色版
  • 綠色版

簡易/進階查詢

查詢範圍:
  • 所有來源
  • dtd_國際教育訊息
  • dtd_圖書全文
  • dtd_研討會論文
  • dtd_期刊論文
  • dtd_研究計畫及報告
現在位置首頁 > 詳目
您目前尚無權限瀏覽數位物件,請洽系統管理員
研究計畫及報告
計畫名稱我國體育學術研究之現況與未來願景
計畫主持人劉一民張成林
研究者陳世恩吳鎮安
執行機構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執行單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語文中文
關鍵詞體育學術研究現況未來展望
摘要※本專案研究無紙本資料,敬請見諒!※

自十九世紀始,人們對於世紀末,總或多或少地抱持著一種預期與回顧的思緒。對於已然發生的過去,有著某類成果展現的自豪以及尚未達成的鄉愁,而面對著那不確定的未來,總有著既期待又茫然的心態。廿世紀初,一片西方基督宗教的末日愁緒,對日漸逼近地球的哈雷彗星,很多西方人士展現著莫名的惶恐。

世紀發展回顧廿世紀中期以前,經歷過兩次大戰的洗禮,反戰與和平的意念漸次成為人類的理念訴求。而1968年的胡士托音樂會以及斯時西方國家的學生運動,形構了西方社會生活世界的劇烈變化,傳統與前衛理念並陳;而政治集團與世界經濟發展,第一、二、三(即:已開發、開發中與未開發)的世界國家裡念於焉形成。

1960-1970年代的石油危機、70年代的媒體視訊工業的急速發展、80年代的共產集團的瓦解與內爆、戰後的經濟發展與嬰兒潮、迻至90年代的全球資訊化等等的變異,使得整個社會呈現著多元與多貌的社會生活形態。由於義務教育的理念落實、環保理念的形成、科學與科技的不斷進展、弱勢團體的社會運動,使整個社會變得更多元化與多樣化,甚至形成了地球村的理念。

反觀我國,因退出聯合國、政黨政治民主化、歸國學人的雲集與努力投入國家建設、經濟的起飛與發展、謀體與資訊工業的進展、弱勢團體的社會運動、X世代的崛起(中生代)、Y世代與N世代的形成(新人類、網路化世代),不僅社會顯得更多元化,同時更差異了。隨著週休二日的理念,國人的休閒的觀念不斷更迭、媒體與流行資訊的傳遞,國人生活步調已與西方社會等無差異。

就整個社會發展而言,我們可以預期那將臨的廿一世紀,將會更多元化與資訊化,同時更具互融的寬容理念。隨著地球村理念與跨國化的資訊工業發展,國際協作的互動形式中更是未來的趨勢。

就過去的國內的體育學術研究狀況來說,已然示現一種趨向,即從初期的概略性論述走向多元專精的分科研究(如運動生理學趨向生化方面的細部研究,體育思想朝向美學、倫理、遊戲、哲思的研究);從學院式研究走向社會性的研究(如體育行政走向管理與策略行銷理念);從大眾理念範疇趨向分眾的微觀研究(如我國體育理念走向原住民文化研究);多元化的趨向等等(如運動員體適能走向各年齡層的健康適能研究)。

自宏觀面向迴歸於國內體育學術的發展來說,未來趨向自是朝向跨學門的協作與整合研究(如:生理與心理以及社會科學的整合);從過去的獨力研究工作趨向與大型整合研究發展(如個人研究工作朝向團體分工多元整合研究);體育學術領域與其他學術領域的協作發展(如醫學復健與運動的結合);從國內研究趨向國際化跨國研究(如東西方體育文化的整合性研究);西方理念的延續研究趨向於本土化的整合研究(如國人的體適能、人因工程、原住民運動與休閒文化、國人的運動文化);從單向研究趨向寬容的多元延異研究工作(如老年人、青少年、婦女的運動休閒的分眾研究工作)等等。

此外,本研究小組亦發現某些可能潛存的危機意識,即:

(1)國內體育學術研究之現況發展,或多或少是受到相關學研機構領導者意志之導向,若主其事者未能洞察社會現實所需與脈動、或稍缺多元與互容之視野與胸懷,則可能滯礙學術工作之發展。

(2)部分學門之屬性內涵尚待釐清,形成研究工作某種灰色範域,希冀在未來的學研究工作中,吾人能加倍努力為之。

(3)學門分科理念過度專精化,學門間之協作形式,尚待努力;此外,既有之傳統學術範疇少有關注,致使學術生根與本土化之工作,尚處未能確切開發。

(4)體育學術工作,尚處自勵自強之境,跨學門以及跨學術領域之協作,誠屬洪荒之地,此有待吾人擴展胸懷,共勉之。如此,則國際化與本土化、跨學術化與跨學門化的工作,自能開展其創新之局面。

(5)過去體育運動學者專家皓首窮經的學術工作,多屬事理之功,惟對實況所須則少示助益,寄望未來的體育學術工作,能兼容事理與實效,則其貢獻定然更上層樓。

(6)就事實而言,的確未設立專責之機構收藏前人可貴之研究成果,恐對學術研究之傳承未竟全功;建請可否考量設立專責機構,以續體育學術研究之慧命。

授權狀態未授權

章節標目

標題頁數全文
  第一章、世紀回顧與未來展望1-12
    一、前言1-3
    二、國際社會之發展的回顧3-8
    三、國內之社會發展的回顧8-10
    四、國內體育運動事象回顧10-11
    五、預約新世紀11-12
  第二章、我國體育學術發展之脈絡13-48
    一、前言13
    二、1971-1976之體育學術研究探討13-14
    三、1977-1981之體育學術研究探討14-15
    四、1982-1986之體育學術研究探討15-16
    五、1987-1991之體育學術研究探討16
    六、1991—之體育學術研究探討17
    七、結語18
    附表19-48
  第三章、國內體育學術研究現況49-62
    一、結論49-50
    二、各體育分科學門學術研究之探討50-62
  第四章、我國體育學術發展願景63-67
    一、前言63
    二、國內體育學術現況之雙重考察63-66
    三、展望未來(代結語)66-67
  參考文獻69-71
  附錄一、生理學73-78
  附錄二、心理學79-84
  附錄三、力學85-90
  附錄四、測驗測量91-94
  附錄五、運動哲學95-98
  附錄六、體育史99-102
  附錄七、思想103-105
  附錄八、教育106-109
  附錄九、管理110-115
  附錄十、社會科學116-119
  附錄十一、競技活動120-125
  附錄十二、綜合126-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