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會員專區

帳號:
密碼:
現在位置首頁 > 詳目
研究計畫及報告
計畫類型:整合型計畫
計畫名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子計畫四:聽語復健編序教材之發展第三年期末報告
整合型計畫名稱: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
計畫主持人:林寶貴
研究者:韓福榮陳美伶林麗慧鄭靜秋   
執行機構/主管機關: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執行單位: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
語文:中文
關鍵詞:聽語復建編序教材;聽覺察覺;聽覺指認;聽學理解;聽覺分辨;人工電子耳;助聽器
GRB連結:https://www.grb.gov.tw/search/planDetail?id=408273
摘要:本研究假婦聯聽障文教基金會教室,進行三至七歲兩班十二名(四名為配戴人工電子耳,八名配戴助聽器)聽障兒童的教學實驗,每週上課四天,每天上課二小時三十分,利用研究者所設計的聽語復建編序教材,施以聽語訓練,以便瞭解本套教材的適用性,並比較配戴兩種不同聽覺輔助器兒童一年後的進步情形。經第一年之教學評量結果,已可瞭解除梁生及翁生外,其餘十名受試者在語言理解、口語表達、語言發展三項目的得分,均有明顯之進步。綜合定期性標準化評量,教師平時課程本位教學對聽能、讀話、說話能力三部份的察覺、理解、分辨、指認、仿說與自發性語言等能力的評量,及一年的觀察,可歸納本研究之主要發現如下:
一、十二名受試學生在語言障礙評量表上的表現,除梁生及翁生的進步較小外,其餘十名學生的語言理解、口語表達、及語言發展能力,經利用聽語復建編序教材教學一年後,均有明顯的進步。
二、如將配戴人工電子耳組及助聽器組的兒童分開來看,前者的翁生及梁生的語言理解、口語表達、語言發展進步有限;陳生與劉生進步較大,但在寒假後有明顯退步,需再經過三個月的教學後,才又顯出進步。後者的八名兒童中,也同樣有三名學生(邱、李、張生)的進步情形有些微的起伏,其餘五名兒童呈現穩定的進步成長。整體而言,助聽器組的八名兒童比人工電子耳組的四名兒童進步較多且均衡。其原因是人工電子耳組的兒童,基本上聽力損失程度比較重,配戴助聽器無效才會接受人工電子耳植入術,而且配戴輔具的時間及接受聽語復建的時間又較短的緣故。
三、十二名受試學生經利用聽語復建編序教材教學一年後,在聽覺能力方面除梁生的聽覺理解尚無進展外,其餘十一名學生的聽覺察覺、聽覺分辨、聽覺指認、聽覺理解等四方面的能力,均比教學前有明顯的進步。
四、十二名受試學生的讀話能力,除梁生的讀話指認及讀話理解及陳B生的讀話理解進步較少外,其餘十名學生的讀話察覺、分辨、指認、理解四方面,一年後的成績均比教學前有明顯的進步。其中又以讀話分辨的能力進步最多又最整齊。讀話指認及讀話理解的進步情形,較為參差。
五、十二名受試學生的說話能力方面,除梁生的自發性說話尚無進展外,其餘十一名兒童的仿說及自發性說話能力,均比教學前有明顯的進步。
六、綜合上述的結論可以看出十二名三至七歲聽障學生經過四百二十小時的聽語復建訓練後,除梁生及翁生進步較為緩慢外,其餘十名學生無論在定期性的標準化評量上,或在平時教學課程本位評量上,均可看出期語言理解、口語表達、語言發展、聽覺能力、讀話能力、說話能力等各方面的成績有明顯的進步。
授權狀態:未授權

章節標目

標題頁數全文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研究目的與研究假設
  第三節、名詞詮釋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一般兒童的語言發展
  第二節、語言訊息處理與聽力損失
  第三節、人工電子耳植入術與聽語復建
  第四節、聽語復建編序教材設計之理論基礎
  第五節、教學活動設計原則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過程
  第一節、研究對象
  第二節、研究設計
  第三節、研究工具
  第四節、研究程序
  第五節、資料處理
第四章、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教學實驗前之能力分析
  第二節、定期性標準化評量結果分析
  第三節、平時教學的課程本位評量結果分析
  第四節、教師對學生一年來進步評述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結論
  第二節、建議
參考書目
附錄一-1、聽語復建教學實驗學生基本資料調表(配戴助聽器者)
附錄一-2、聽語復建教學實驗學生基本資料調表(配戴人工電子耳者)
附錄二、申請接受聽語復建編序教材教學實驗學生一覽表
附錄三、聽語復建編序教材教學實驗前學生資料一覽表
附錄四、聽語復建編序教材教學實驗家長同意書
附錄五、聽語復建編序教材教學實驗教師平時教學評量紀錄表
附錄六、聽語復建編序教材教學實驗教學活動進度表(一)
附錄七-1、聽語復建編序教材教學實驗第一學期期末親職教育調查表
附錄七-2、聽語復建編序教材教學實驗第二學期期末親職教育調查表
附錄八-1、聽語復建編序教材教學實驗第一次親職座談會議記錄
附錄八-2、聽語復建編序教材教學實驗第一次親職座談會議記錄
附錄九、研究小組會議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