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級:

會員專區

帳號:
密碼:
現在位置首頁 > 詳目
  • 放大
  • 下載
QRCode
研究計畫及報告
計畫類型:個別型研究
計畫名稱:原住民國小之教育革新---娑婆礑國小個案研究
計畫主持人:吳天泰;吳家瑩
研究者:許添明浦忠成劉唯玉王崇峻   
執行機構/主管機關:教育部
執行單位: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
語文:中文
關鍵詞:原住民國小;教育革新;娑婆礑國小;個案研究;教育改革;原住民教育
摘要:當前的教育體系中,以「學校」為革新單位,應可落實教育改革,激勵學校內的自發性。本研究選定娑婆礑國小為合作學校,預期建構及孕育理想原住民國小的藍圖,與原住民教育五年計畫之內涵密切配合。

本研究於83年9月展開,第一年度之工作目的在於激發意願、激盪理念並形之於文字。採行之作法有:1.研究小組成員與學校教師座談;2.一對一之深度晤談;3.不同領域學者之訪談;4.抽樣調查;5.成就測驗。

在創始階段之主要目標,是由師院研究小組對學校有關的現存事實進行蒐集與詮釋,再以事實為基礎,共同構思理想原住民國小之發展型態,初步發現分事實面及理想面說明之:

(一)事實面

1.本校近市區,交通方便,又有青山綠水,活潑學生及加給等,教師流動率不高,且兢兢業業關心學生。

2.教育局對革新計畫之支持,以及教育工作者之認同是改革成功的關鍵。由不同角色組成之團體(如上級行政機關代表、校長、主任、教師、家長、學生)來推動,效果會更佳且較持久。

3.本校為典型的太魯閣族國小,教師若能了解太魯閣文化,將使教學及親職教育上之努力,發揮事半功倍之效果。

4.學生長遠的生涯職業觀有待啟導,須規劃更適切的學習方案,讓學生養成主動及專注的學習習慣,將更能增強學生之學習適應力。

5.大部分家長仍贊同家庭教育的重要,但因工時太長,能力不足,或信心不夠等因素,未能做到如心中的好父母,有待加強親職教育,不可絕望放棄。此外家長會仍以被動方式運作,有待加強其功能。

6.社區潛在資源豐富,有待開發與善用之。例如附近之公民營事業單位有五個,文教機構有五個,教會有四個。

(二)理想面

1.教育目標:(1)學校是學生快樂生活與積極求知之場所;(2)學生須具有自信與群性;(3)學生畢業後能持續求學;(4)學生能認同族群文化及內化成自律自治之公民。

2.教育方法:(1)啟導學生個人興趣能力,構思多元且有趣的活動方案;(2)重視幾個重要生活禮儀之實踐。

3.教育環境:(1)學習景觀參酌族群文化佈置;(2)學習設備及資源之充實;(3)家長社區之參與化:如教會教導母語。

4.教育評量:(1)形成性評量之使用;(2)個別學生進步記錄之完整化。

5.上級教育行政機構:(1)允許學校課程表及教材作適度調整,以適應學生個別差異之情況;(2)教師之校外進修活動及對外比賽作適度減少,給教師更多自主性時間實驗新方案。

授權狀態:未授權

章節標目

標題頁數全文
第一章、緒論
  第一節、研究動機與目的
  第二節、研究對象
  第三節、研究方法與範圍
第二章、文獻探討
  第一節、原住民國小教育之現況與其問題
  第二節、教育革新之理念及其發展趨勢
第三章、娑婆礑國小之現存實況
  第一節、校長教師之客觀經驗與主觀理念
  第二節、學生之學習狀況與學業成就
  第三節、家長之社經背景與教育態度
  第四節、社區之歷史變遷與社會資源
第四章、娑婆礑國小之發展藍圖
  第一節、教育目標之平衡化
  第二節、教育方法之多元化
  第三節、教育環境之整體化
  第四節、教育評量之個別化
  第五節、教育行政機關之合作化
第五章、結論
  第一節、娑婆礑國小之事實面
  第二節、娑婆礑國小之理想面
參考書目
附錄一、家長教育觀之訪談綱要
附錄二、家長教育觀之問卷
附錄三、娑婆礑國小教師之背景資料
附錄四、座談記錄